超逸脱尘 空灵清润
——袁凤文“芦雁”系列作品读后感
周玉梅
芦苇浅滩,一群大雁正悠闲地饮水啄食,云中,一群大雁正翩然而至,半空,有大雁变换队形,准备落下栖息,有飞翔到芦苇上空的大雁低头向地面朝上张望的大雁鸣叫,芦花盛开,苇叶在风中摇曳。好一幅静谧和谐、意趣盎然的秋风雁鸣图,雁在芦花浅水边,美在自由自在中。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墨书画院院长、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原书画院客座教授、山东教育学院美术系名誉教授袁凤文,以独特的审美视角,苍润的笔法,清雅的色调,描绘了一个含蓄、宁静、悠闲自得的芦雁生活场景,以超逸脱尘、空灵清润的创作理念,抒发自己心中和谐共存的艺术语言。
鸿雁入画,历史悠久。翻开画史,五代黄筌画过《霜林鸣雁》,徐熙画过《雪雁》,宋代崔白画过《烟汀晓雁》、《雪芦双雁》,此后,元代王渊,明代林良、吕纪,清代的边寿民、冀旭、张侗等均有画雁之作传世,当代,袁凤文作为国内画雁大家,被书画界和收藏界的朋友亲切地称为“袁大雁”。
袁凤文今年六十九岁,早年就读于潍坊教育学院美术系,深造于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级研修班。早期创作油画、广告画,后来画工笔和小写意国画,他的人物和山水、花鸟作品,很早就在美术界赢得广泛赞誉。说起后来五十多年专攻“芦雁系列”水墨画,袁凤文说受小时候故乡生活环境的影响,和大雁有缘分。
故乡晚秋,芦花似雪,雁阵飞鸣。谈起故乡的景物,袁凤文充满深情。他祖籍山东青州,古老的伏龙河穿村而过,直奔北海。伏龙河畔的秋天,是芦苇和大雁的世界。从儿时起袁凤文就十分喜爱大雁,他观察大雁,搜集大雁的故事,留下了画大雁的情愫。这情愫,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浓,成为心中抹不去的乡愁,于是,他笔下情趣盎然的鸿雁,带着对故乡的深情,成为情感的寄托,传递着自然和人的和谐,传递着回忆、追寻、期待中的美好。
谈起大雁的习性,袁凤文了如指掌。他说:大雁食青草饮净水,不伤害鱼虾昆虫,是仁慈的生灵。人学“六艺”,雁有“五德”,大雁的习性中包含了“仁义礼智信”五种美德。大雁相互之间互相关心,相互照顾,团队精神很强。一只雁如果发现食物马上会呼唤同伴一起来分享。头雁具有奉献精神,勇敢无私地带着它的团队南来北往,规避危险,求得生存。雁以智慧白天衔芦柴躲避老鹰追捕,晚上放哨兵守卫集体安全。大雁天性中感情忠贞,如果伴侣死去,另一只就会永远成为孤雁。鸿雁传书和燕青射雁等许多和大雁有关的典故,给人启迪,令人思索。
袁凤文心中珍藏着故乡青州流传的“羽露”历史典故,其中有雁群用翅膀遮挡雨雪,救路边婴孩的故事。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在鸿雁的故乡,他应邀为当地的鸿雁广场设计了鸿雁标志,创作了大篇幅的《鸿雁神侣》散文诗,在乌拉特草原留下了鸿雁神侣坚贞美丽的爱情故事。
“鸿雁天空上,队队排成行,江水长秋草黄,草原上琴声悠扬。鸿雁向南方,飞过芦苇荡,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袁凤文先生说最喜欢这首《鸿雁》歌。
著名文学家元好问在《雁丘辞》中写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大雁,在袁凤文心中是情之所系,爱之所在。
为画好大雁,袁凤文先生遍临古今中外名家之精品,从徐熙、黄筌、青藤、八大山人、边寿民、吴昌硕、齐白石等名家作品中汲取营养,走遍天南地北大雁飞翔的地方写生,在芦苇碧波边流连,悉心揣摩大自然的千变万化、鸿雁的千姿百态,重传统,师造化、得心源,将传统没骨法及书法用笔融入作品之中,形成个人艺术特色,经过几十年的磨练,成为闻名全国的画雁大家。他画的芦雁作品,继承宋代院体绘画传统,以形写神,生活气息浓郁,内涵丰富,雅俗共赏,萧散从容中透着书卷气,简约高古中显示出深邃意蕴。
《古音正宗》中解释古琴名曲《平沙落雁》的曲意为:“盖取其秋高气**,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袁凤文用自己独具个性的“芦雁图式”,将具象衍生为意象,表达思想情感,歌颂美丽生命,赞美大自然蓬勃的祥和之气。
品读袁凤文的 《鹏程万里图》《百雁图》》《秋塘雁声远》《万里鸿飞》《秋塘》《金秋雁鸣》《雁鸣江河》《和谐图》《生命从这里开始》《宁静致远》《蒲湖十里》等作品,笔者不由自主地沉浸在和谐自然的氛围中,深深地为其作品中洋溢着的生命****所感染,也为那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田园气息所吸引,从他那简朴豪放、苍劲率意、淋漓酣畅的笔墨中感受到线条墨韵中透出的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
袁凤文的作品将芦雁赋予情感,物我合一,意境雄浑开阔,气势恢宏,大雁形态**真、潇洒生动,飞鸣宿食,各得神趣。 画面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冷暖对比,富有变化,层次分明,浑厚而空灵。布局交替采用深远、高远、平远的构图法则,撷取不同视角展现芦苇雁阵之美。在他的《秋江鸣雁图》作品中,一群雁栖息于水边芦滩,相依相靠,侧卧休憩,各具神态。一雁回首仰天鸣叫,空中几只大雁盘旋欲下,姿态各异,形象生动,上下呼应。一轮红日,高高低低几丛淡淡的芦苇,整个画面意境平和静谧,诠释了傍晚夕阳下浅水平沙落雁之景趣,抒发的是画家融入了自身修养和情操的人生感悟,达到了“雁我两忘”的境界。《蒲香飘声远》,以细腻的笔法,描绘出大雁俯仰嬉戏鸣唱之神态,活泼可爱,极具情趣。蒲棒香远,蒲叶之形状呈翻转俯仰之姿态,精妙入微,点线面的安排看似随意却匠心独运。《秋塘明月》,几枝芦花横斜而出,芦叶融入草书狂放的笔意,渲染了金秋临霜之气氛,寥廓长空,明月清冷,几只大雁,神态悠闲。大雁造型准确,笔简意足,着重神情的刻画,体现出画家深厚的写实造型能力。用笔精娴熟练,设色细致入微,空间分割浑然天成。《黄河入海口生态》,笔法灵活,水墨湿润,意境幽深。毛茸茸的芦花下,是栖息的雁群,安静,祥和,美好。画面饱满,张力十足,似乎在力求表达一种人格的力度。
芦花一片水云秋,袁凤文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壮阔的风景装饰了绚烂的憧憬,尺幅千里,展示着无穷之意。
他的《百雁图》巨作荣获文化部颁发的世界和平金奖,《雁归图》入选庆祝“建国50周年暨澳门回归中国美术书法大展”获特别金奖。《故乡情思》《秋塘》等作品在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一届华人书画展、全国花鸟画展等大型书画展中获奖,出版有《袁凤文美术作品选》《袁凤文国画作品集》《袁凤文美术作品集》等书籍。他先后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举办个人“芦雁水墨”系列花鸟画作品展。袁凤文书画俱佳,他的书画作品被人民大会堂、香港大会堂、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和外交部、钓鱼台国宾馆、中国慈善总会等机构收藏。专题报道《古州画雁人——访中年画家袁凤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在海内外书画界引起很大反响。
雁背夕阳红欲暮,旅途中的大雁留下了一幅幅美丽的风景图画,和芦雁有关的典故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海洋,万丈红尘,需要雁翔长空中团结奋进拼搏的精神,也需要平沙落雁芦苇浅滩栖息的悠闲自得和宁静。
袁凤文的芦雁作品中洋溢的氛围,有大江东去的豪迈,也有采菊东篱的悠闲,有人们千百年来在心中对美好期待的追寻,也有人们在忙碌疲惫中对宁静平和的精神家园的向往。
正如著名书画评论家张本平所言:袁凤文的“芦雁”系列作品是对和谐自然风采的精准诠释,契合着人与自然、人与禽物和谐共生的大主题,作品洋溢着水墨的诗意之美。
心灵需要宁静,正如生命需要温柔的守候。此岸是踏歌的旅人,彼岸是梦的天涯,简单的答案很多时候可以应对生活中很多貌似深奥的问题。芦苇万顷,千年的时光中可曾有相同的芦花?春来秋去雁阵是天地间岁岁不变的风景。
在袁凤文五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他总是在读雁、寻雁、品雁、画雁,他把画雁当做自己一生追求的课题来学习研究,可以用魂牵梦绕、以心相许来形容。他画大雁的灵魂,当是一种浸润着中国文化精神的生命理想和情怀,它来自画家的精神追求。也就是说,在袁凤文的写意芦雁时空中,蕴藏着一种自由的精神追求和深刻的灵魂体验。站在袁凤文先生的芦花大雁图前,感
周玉梅
芦苇浅滩,一群大雁正悠闲地饮水啄食,云中,一群大雁正翩然而至,半空,有大雁变换队形,准备落下栖息,有飞翔到芦苇上空的大雁低头向地面朝上张望的大雁鸣叫,芦花盛开,苇叶在风中摇曳。好一幅静谧和谐、意趣盎然的秋风雁鸣图,雁在芦花浅水边,美在自由自在中。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墨书画院院长、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原书画院客座教授、山东教育学院美术系名誉教授袁凤文,以独特的审美视角,苍润的笔法,清雅的色调,描绘了一个含蓄、宁静、悠闲自得的芦雁生活场景,以超逸脱尘、空灵清润的创作理念,抒发自己心中和谐共存的艺术语言。
鸿雁入画,历史悠久。翻开画史,五代黄筌画过《霜林鸣雁》,徐熙画过《雪雁》,宋代崔白画过《烟汀晓雁》、《雪芦双雁》,此后,元代王渊,明代林良、吕纪,清代的边寿民、冀旭、张侗等均有画雁之作传世,当代,袁凤文作为国内画雁大家,被书画界和收藏界的朋友亲切地称为“袁大雁”。
袁凤文今年六十九岁,早年就读于潍坊教育学院美术系,深造于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级研修班。早期创作油画、广告画,后来画工笔和小写意国画,他的人物和山水、花鸟作品,很早就在美术界赢得广泛赞誉。说起后来五十多年专攻“芦雁系列”水墨画,袁凤文说受小时候故乡生活环境的影响,和大雁有缘分。
故乡晚秋,芦花似雪,雁阵飞鸣。谈起故乡的景物,袁凤文充满深情。他祖籍山东青州,古老的伏龙河穿村而过,直奔北海。伏龙河畔的秋天,是芦苇和大雁的世界。从儿时起袁凤文就十分喜爱大雁,他观察大雁,搜集大雁的故事,留下了画大雁的情愫。这情愫,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浓,成为心中抹不去的乡愁,于是,他笔下情趣盎然的鸿雁,带着对故乡的深情,成为情感的寄托,传递着自然和人的和谐,传递着回忆、追寻、期待中的美好。
谈起大雁的习性,袁凤文了如指掌。他说:大雁食青草饮净水,不伤害鱼虾昆虫,是仁慈的生灵。人学“六艺”,雁有“五德”,大雁的习性中包含了“仁义礼智信”五种美德。大雁相互之间互相关心,相互照顾,团队精神很强。一只雁如果发现食物马上会呼唤同伴一起来分享。头雁具有奉献精神,勇敢无私地带着它的团队南来北往,规避危险,求得生存。雁以智慧白天衔芦柴躲避老鹰追捕,晚上放哨兵守卫集体安全。大雁天性中感情忠贞,如果伴侣死去,另一只就会永远成为孤雁。鸿雁传书和燕青射雁等许多和大雁有关的典故,给人启迪,令人思索。
袁凤文心中珍藏着故乡青州流传的“羽露”历史典故,其中有雁群用翅膀遮挡雨雪,救路边婴孩的故事。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在鸿雁的故乡,他应邀为当地的鸿雁广场设计了鸿雁标志,创作了大篇幅的《鸿雁神侣》散文诗,在乌拉特草原留下了鸿雁神侣坚贞美丽的爱情故事。
“鸿雁天空上,队队排成行,江水长秋草黄,草原上琴声悠扬。鸿雁向南方,飞过芦苇荡,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袁凤文先生说最喜欢这首《鸿雁》歌。
著名文学家元好问在《雁丘辞》中写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大雁,在袁凤文心中是情之所系,爱之所在。
为画好大雁,袁凤文先生遍临古今中外名家之精品,从徐熙、黄筌、青藤、八大山人、边寿民、吴昌硕、齐白石等名家作品中汲取营养,走遍天南地北大雁飞翔的地方写生,在芦苇碧波边流连,悉心揣摩大自然的千变万化、鸿雁的千姿百态,重传统,师造化、得心源,将传统没骨法及书法用笔融入作品之中,形成个人艺术特色,经过几十年的磨练,成为闻名全国的画雁大家。他画的芦雁作品,继承宋代院体绘画传统,以形写神,生活气息浓郁,内涵丰富,雅俗共赏,萧散从容中透着书卷气,简约高古中显示出深邃意蕴。
《古音正宗》中解释古琴名曲《平沙落雁》的曲意为:“盖取其秋高气**,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袁凤文用自己独具个性的“芦雁图式”,将具象衍生为意象,表达思想情感,歌颂美丽生命,赞美大自然蓬勃的祥和之气。
品读袁凤文的 《鹏程万里图》《百雁图》》《秋塘雁声远》《万里鸿飞》《秋塘》《金秋雁鸣》《雁鸣江河》《和谐图》《生命从这里开始》《宁静致远》《蒲湖十里》等作品,笔者不由自主地沉浸在和谐自然的氛围中,深深地为其作品中洋溢着的生命****所感染,也为那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田园气息所吸引,从他那简朴豪放、苍劲率意、淋漓酣畅的笔墨中感受到线条墨韵中透出的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
袁凤文的作品将芦雁赋予情感,物我合一,意境雄浑开阔,气势恢宏,大雁形态**真、潇洒生动,飞鸣宿食,各得神趣。 画面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冷暖对比,富有变化,层次分明,浑厚而空灵。布局交替采用深远、高远、平远的构图法则,撷取不同视角展现芦苇雁阵之美。在他的《秋江鸣雁图》作品中,一群雁栖息于水边芦滩,相依相靠,侧卧休憩,各具神态。一雁回首仰天鸣叫,空中几只大雁盘旋欲下,姿态各异,形象生动,上下呼应。一轮红日,高高低低几丛淡淡的芦苇,整个画面意境平和静谧,诠释了傍晚夕阳下浅水平沙落雁之景趣,抒发的是画家融入了自身修养和情操的人生感悟,达到了“雁我两忘”的境界。《蒲香飘声远》,以细腻的笔法,描绘出大雁俯仰嬉戏鸣唱之神态,活泼可爱,极具情趣。蒲棒香远,蒲叶之形状呈翻转俯仰之姿态,精妙入微,点线面的安排看似随意却匠心独运。《秋塘明月》,几枝芦花横斜而出,芦叶融入草书狂放的笔意,渲染了金秋临霜之气氛,寥廓长空,明月清冷,几只大雁,神态悠闲。大雁造型准确,笔简意足,着重神情的刻画,体现出画家深厚的写实造型能力。用笔精娴熟练,设色细致入微,空间分割浑然天成。《黄河入海口生态》,笔法灵活,水墨湿润,意境幽深。毛茸茸的芦花下,是栖息的雁群,安静,祥和,美好。画面饱满,张力十足,似乎在力求表达一种人格的力度。
芦花一片水云秋,袁凤文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壮阔的风景装饰了绚烂的憧憬,尺幅千里,展示着无穷之意。
他的《百雁图》巨作荣获文化部颁发的世界和平金奖,《雁归图》入选庆祝“建国50周年暨澳门回归中国美术书法大展”获特别金奖。《故乡情思》《秋塘》等作品在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一届华人书画展、全国花鸟画展等大型书画展中获奖,出版有《袁凤文美术作品选》《袁凤文国画作品集》《袁凤文美术作品集》等书籍。他先后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举办个人“芦雁水墨”系列花鸟画作品展。袁凤文书画俱佳,他的书画作品被人民大会堂、香港大会堂、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和外交部、钓鱼台国宾馆、中国慈善总会等机构收藏。专题报道《古州画雁人——访中年画家袁凤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在海内外书画界引起很大反响。
雁背夕阳红欲暮,旅途中的大雁留下了一幅幅美丽的风景图画,和芦雁有关的典故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海洋,万丈红尘,需要雁翔长空中团结奋进拼搏的精神,也需要平沙落雁芦苇浅滩栖息的悠闲自得和宁静。
袁凤文的芦雁作品中洋溢的氛围,有大江东去的豪迈,也有采菊东篱的悠闲,有人们千百年来在心中对美好期待的追寻,也有人们在忙碌疲惫中对宁静平和的精神家园的向往。
正如著名书画评论家张本平所言:袁凤文的“芦雁”系列作品是对和谐自然风采的精准诠释,契合着人与自然、人与禽物和谐共生的大主题,作品洋溢着水墨的诗意之美。
心灵需要宁静,正如生命需要温柔的守候。此岸是踏歌的旅人,彼岸是梦的天涯,简单的答案很多时候可以应对生活中很多貌似深奥的问题。芦苇万顷,千年的时光中可曾有相同的芦花?春来秋去雁阵是天地间岁岁不变的风景。
在袁凤文五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他总是在读雁、寻雁、品雁、画雁,他把画雁当做自己一生追求的课题来学习研究,可以用魂牵梦绕、以心相许来形容。他画大雁的灵魂,当是一种浸润着中国文化精神的生命理想和情怀,它来自画家的精神追求。也就是说,在袁凤文的写意芦雁时空中,蕴藏着一种自由的精神追求和深刻的灵魂体验。站在袁凤文先生的芦花大雁图前,感
上一新闻:当代中国花鸟画十二大家
下一新闻:“野鹤闲云”伴清风 “鸿鹄之志”蕴凤文